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 内容页

环球聚焦:不要对着“假问题”,去找“真答案”

发布时间:2023-04-19 08:27:48 来源:笔记侠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笔记侠编辑部。 轮值主编| 智勇责编&值班编辑| 少将 第7375篇深度好文:4877 字| 11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资料图】

多数人的平庸,来自极差的执行力。

在这个时代,因为环境的迅速变化,我们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把事情彻底想清楚。所以,就只能先把事情干起来,再不断迭代。

但,很多人往往干得很多,收获却很少。

例如:

同期进入公司,有的人快速成长,有的人只能低效重复;

同样是创业者,有的九死一生取得成功,有的屡战屡败黯然退场;

……

其实,很多时候结果不好,并不是我们不够勤奋,而是没能在行动中快速迭代认知。

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差。

啥是“悟性”?

就拿提问题来说,有悟性的人,能问到点上。没悟性的人,停留在表面。

换句话说,悟性差的人,往往对着“假问题”,去找“真答案”。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在职场上,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大到设计公司商业模式,小到日常沟通。

问题无定式,却经常出现。

但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做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更考验我们抽丝剥茧、发掘本质问题的能力。

能干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在“真问题”上努力,不在“假问题”上费力。

一、“假问题”,误导了多少人

什么是“假问题”?

常见的,有两种。

无解决方案,就是假问题。

比如一个老板问你:如何才能成为世界500强?

这个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因为它很空泛,不具体。

还有一类与实际情况脱节的假问题——无中生有。

比如,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但我现在问同事说,如果我当上公司老板,我会怎么怎么去安排工作。

职员与老板,中间的层级太多,两者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一个人很难从职员直接够到老板的视野。这就是“无中生有”。

因此,所谓的“假问题”,其实就是空泛、不具体、脱离实际的问题。

要找“真问题”,我们就要回到“问题”本身来看。

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体验与期待的差距。期待值,减去体验值,等于问题。

举个例子,一张办公桌,上面的书籍、电脑、水杯,摆放很杂乱。这是问题吗?

如果你不觉得难受,那它就不是问题。

问题,是差距产生的,体验与期待的差距——期待桌面干净,体验是不干净,形成差距,于是就产生了问题。没有差距,就没有问题。

常见的问题,有两种。

一种是上述的问题,叫做陈述性问题,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把事实告诉我们,“桌子摆放很乱”,核心是“是什么”。

比如,小时候考完试回家,父母会问你:这次考了第几名?

另一种是程序性问题,用来解决从现状到目标之间的差距,核心是“怎么办”。

比如,父母问你:你准备怎么考进去班级前三?

但是,无论是陈述性问题,还是程序性问题,它们的核心要素,都是差距。

差距,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想要找准“问题”,就要先找到差距——差距在哪?有多大?如何去弥补?

换句话说,能找准差距,并促使行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问题”。问题离实际越近,对差距的定义越清晰,答案就越清晰越实用。

找不到真问题,通常就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看不上去很努力,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

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向他请教说:“你是怎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呢?”

他回答:“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靠我妈妈。”

问:“那么,你妈妈是怎样培养你的呢?”

艾萨克回答说:“我妈妈没有怎么培养我。每天回家以后就问我一句话,‘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提问了吗?你问了一个什么样的好问题?’自此,我就养成了提问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个目标能促使人去收集信息,去认真思考,去挖掘本质。找到本质了,问题自然就容易解决了。

如果解决一件事情能有捷径的话,那一定是提出了“好问题”。

好问题,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提问,也是一个实用的答案。

二、解决问题,3种思路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只与自身有关。比如,今天晚上吃啥饭?明天早上几点起床?

第二类,跟自己、跟别人都有关。比如,这个周末跟朋友去哪儿玩?什么时候把业务报告发给同事?

有的事情,只涉及到自己,那就可以根据喜好、时间分配来做。

但更多的事情,会涉及到其他人,那就不能只从自我角度看问题。

不同场景下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

1.问题链

在个体上的问题,可以用问题链来解决。

什么是问题链?

字面来看,就是由一连串问题,形成的一个问题链条。

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真正的问题。

为啥要找深层的问题?

我们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经常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这就会导致问题停留在表面,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如何成为亿万富翁?

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推理学科。所以,我们不妨用数学问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件事。

一个数学问题,基本的构成要素,有3个,条件,目标,操作。

我如何成为亿万富翁?这个问题,只有目标,没有条件和操作。

所以,这是个“假问题”。

那么,如何找出背后的真问题?

用5 why分析法,也叫“5问法”。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追问,找到其根本原因。

虽然名字叫做“5 why”,但使用时不限定次数。有时可能只要几次,有时也许要十几次。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有根本问题出现后,才结束提问。

最重要的原因,永远隐藏在不停地追问里。

我们可以这么追问:

我如何成为亿万富翁?——你为啥要成为亿万富翁?

因为我想财务自由——你为啥想财务自由?

因为那样就不用上班了——你为啥不想上班?

因为上班太累了——你为啥感觉上班太累了?

因为经常加班——为啥经常加班?

因为同事们都在加班,不加不行——为啥不加不行?

因为不加班,领导就认为我不用心干工作,说不定会把我裁了。

追问到现在,真问题出现了——工作危机感。这才是当前“我”最大的痛点,最现实的问题。

如果有喜欢“杠”的人,可能会说,这还能继续追问啊——为啥怕被裁?

是可以追问,但已经没有意义了。问题的3个要素,已经出现了。

条件:同事们都在加班。目标:不被裁。操作:是否加班。

所以,问题就从“我如何成为亿万富翁”,变成了“在同事们都加班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不加班,但也不被裁?”

这样,问题就能给出清晰的解答了:提高效率,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并及时汇报成果,让领导知道“虽然他没有加班,但是成果很好”。

从原始问题开始,不停追问,直到满足问题的3个要素,条件,目标,操作。

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追问,就是问题链。在这条链路的尽头,我们就能够找到真正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案。

会用问题链,才能把问题彻底击穿。

2.问题树

什么是问题树?

顾名思义,就是由各种问题,形成的树状结构。

问题树,能解决什么问题?

能解决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达成彼此利益平衡,并实现总体目标的问题。

一句话来说,就是形成合力,防止“内耗”。

打个比方。

在公司里,当我们处理一些跨部门的协作任务时,横向来说,我们要考虑本部门、合作部门、参与人员的分工和收益;纵向来说,我们要站在公司整体、管理层、部门、执行人员等人的立场上,系统性地分析本次任务的规划和落地。

问题树的意义,就是要避免“单一视角”,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用多个视角进行判断,找到各方的“最大共识”,提出最有价值的策略。

学会使用问题树,就像拿到了一把复杂问题的万能钥匙。面对任何问题,都可以去套用分析,从而解决。

用麦肯锡逻辑树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构建问题树。

把已知问题作为树干,然后开始考虑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

每想到一点,就给已知问题(也就是树干)加一个“树枝”,并标明这个“树枝”代表什么问题。

一个大的“树枝”上,还可以有小的“树枝”,如此类推,找出问题的所有关联项目。

用好逻辑树,主要是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为了避免出现重复、遗漏的情况,我们还要用到MECE法则。

MECE,是英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Exhaustive的缩写,指的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问题进行分解,每一层级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重复、交叉、相关性,核心是不重复。

完全穷尽:每一层级中所有项目不出现遗漏,核心是不遗漏。

比如,在MECE法则下,地球上的陆地可以分为亚、欧、非、北美、南美、大洋、南极这7个洲,七大洲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完全穷尽,没有其他可能性。

MECE法则,主要用来分析拆解具体的事物。有4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第一,二分法。

把一个事物,找出一个维度,分为两个部分, A和非A,这样就全部概括了。

例如,把人类用性别进行划分,男人和女人,这就可以完全概括所有人类,没有第三种可能性(从生理上看)。

再例如,中国境内的所有人,都可以分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任何一个人,不是中国人,就是外国人。

第二,过程法。

就是按照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划分的方法。比如按照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逐一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有流程表、流程图、日程表、行动方案等。

利用过程法,对事情进行拆解,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内容,可以使事情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控制、有进度、有监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这种方法,大多运用在项目管理或者事件把控上。

第三,要素法。

把事物从整体,按照组成的要素,拆分为不同的构成部分。就像把数字3拆为1和2。

比如工作总结,主要是为了总结今年、规划明年,就可以从工作业绩、存在不足、今后提升方向,这3部分来写,结构会更加清晰。

第四,二维四象限法。

其实就是将二分法运用两次,第一次是一个维度,第二次是另一个维度,然后把两者交叉,形成四个象限,构建一个模型。

比如,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两个维度: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做一个矩阵图。

分成四种情况,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

所以,时间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做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关键因素,借这两个维度进行最终的决策。

学会使用这4种分类方法,是用好MECE法则的其中一步。总共有4个步骤。

第一步,圈定唯一的主题。

第二步,找到主题的MECE切入点,利用合适的分类方法,进行相关维度分类。

第三步,大的维度分类完毕后,根据实际需要,判断是否继续往下拆分。

第四步,确认主题分类没有遗漏或重复。

举例来说,一位新媒体运营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画出一棵问题树。

按照MECE原则,可以划分为核心素质、专业技能、必备知识和通用能力。这4个部分,还可以继续拆分类别。如下图: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新媒体运营能力的“问题树”。

同时,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对问题影响最大的几个类别,忽略微小的差异。

其次,不要假设,要以事实为基础。

学会使用问题树,我们就能处理涉及多个维度的,比较复杂的问题。

3.根问题

问题链,是线性思考,是由点到线,这是为了让我们深入问题,找到本质问题。

问题树,是发散性思考,是由点到面,为了让我们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现在,让我们收敛思维,回到问题的本质——目标。

直指目标的问题,可以称之为“根问题”。

从问题树的结构来看,问题树由主干问题、枝干问题、枝叶问题组成,是由事物的逻辑关联性衍生、衍化出来的。

树的基础,是树根。问题树的基础,就是问题的根——根问题。

根问题,与目标具有强相关性,而且是直接关联。甚至,有时候,根问题就是目标。

能解决根问题,其他问题往往都会随之而解。

举个例子。在你工作正忙碌的时候,你的同事请你帮忙做个文档。该不该做呢?

从同事立场来看,不帮的话,可能会和同事产生隔阂。

从部门(或者公司)角度来看,这也能为整体业务做贡献。

那么,是不是该帮这个忙?但是我现在很忙啊!

怎么办?

回到根问题——目标。

你的工作目标,是完成上级交给你的工作任务。换句话说,同事请你帮的忙,不是你的工作目标。

所以,不要再纠结了。专注自己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你工作目标之一。那也可以。

但总要有个优先级吧。哪个是第一目标,哪个是第二目标,根据顺序来。

根问题,永远跟你的目标在一起。

结语

人这一辈子,都在为认知买单。

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有方法的。找到真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简单回顾一下,空泛、不具体、脱离实际的问题,都是“假问题”。

如果我们陷在“假问题”中,找不到“真问题”,那做事就会不得要领,沉沦在无意义或效果不大的忙碌中。

能找准差距,并促使行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问题”。问题离实际越近,对差距的定义越清晰,答案就越清晰越实用。

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问题链、问题树、回到根问题的方法,来分别解决处理。

今日互动:

你最近有没有非常棘手的问题?

你是如何解决的?

如果还没有解决,你准备怎么去解决?

欢迎留言互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扫码成为笔记侠的朋友

领取商业实战方法,迭代你的赚钱逻辑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