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 内容页

行走江苏湿地城市 | 生态和谐、“湿”意盎然,全国媒体点赞江苏湿地之美

发布时间:2023-05-29 18:07:13 来源:红网


(资料图片)

5月24日-5月27日,“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江苏湿地城市”活动采访团走进盐城、常熟,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编辑记者、网络达人、拍客代表观鸟寻鹿,在芦苇荡、池杉林中泛舟而过,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江苏在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数量从39头发展到7033头。与麋鹿近距离接触后,人民网记者黄启源感慨,麋鹿族群从濒危到壮大,麋鹿研究从零到深入,无不体现了湿地保护的巨大成果。腾讯网王佳冬对未来野外麋鹿的管理进行了深入了解后表示,“未来团队会定期进行网格化调查,在原生地多点放养、繁殖扩群,恢复野生种群。”交汇点记者张洁茹则对保护区以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格外关注,随着生物圈的逐年扩大,保护区的生态圈也日益完善。

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余只丹顶鹤飞向天空的壮观场面给不少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丹顶鹤在湿地自由的飞翔,体现了保护区湿地修复的成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央广网记者顾炀威说。扬子晚报记者朱亚运特别注意到今年保护区首次把一对人工繁育的成年丹顶鹤放到野外,在报道中表示:“从人工繁殖到放飞野外,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展现着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后的勃勃生机。”宁夏新闻网记者胡琴第一次来盐城黄海湿地,感触良多,“和北方雄伟壮观的风景不同,盐城的湿地更加平坦开阔,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江苏感受湿地之美。”

湖北长江网记者施丹在条子泥景区透过望远镜,看到许多候鸟在湿地捕食,很是惊喜。“我常年生活在内陆,很少看见有如此大面积湿地专供候鸟栖息。这样的景象离不开江苏人的默默努力,让自然精灵在江苏‘诗意栖居’。”中国新闻网记者谷华则关注到黄海湿地在申遗方面的突出成就,“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当地更加重视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现实。”现代快报记者王菲则认为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盐城应力争为全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提供全新的“中国经验”。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位于常熟的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水域澄澈。荔枝新闻记者方文浩了解到,白鹭是这里最大的候鸟栖息种群,而7个闲置大坑建成的“多塘活水链人工湿地”提高湿地治污能力。

坐落常熟城西,紧靠虞山,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色怡人。“经过多年保护式开发后,尚湖已经成为集生态、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景区,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营造优美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效益。”山东大众网上海新闻中心副主任于明效参观后对景区的生态产业印象颇深。

不少记者所在的省份同样拥有国际湿地城市,在沟通与交流后,他们纷纷表示,回去后会将继续挖掘本地湿地保护的做法,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江苏作为全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的城市,湿地面积大约是江西的三倍,湿地优势明显。”江西大江网记者张莎莎说,“江苏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值得我们借鉴。”施丹的家乡湖北也是湿地大省。采访中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所介绍的湿地学院让她很受启发,她表示,湖北也应培养更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人才。海南南海网文化编辑蔡千岚对比了海南与江苏的湿地修复模式,她认为海南当前在实行的“湿地+”的保护修复模式与江苏有异曲同工之妙,应继续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中安在线记者檀美玲关注到江苏从细节上抓保护,率先出台省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举措,希望未来合肥也能让湿地保护走进人民日常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