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内生动力不强,是人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共识。内生动力不强的短期表现,是总需求不足;中长期表现在供给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6月3日,求职者(右)在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 新华社图
【资料图】
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消费和投资均不足。居民消费不足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目前居民收入增长仍偏慢,进而导致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放缓。要把提高居民消费的着力点放在增加居民收入上。投资不足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上。房地产投资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泡沫、过剩等因素累积所致。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呈下滑态势,今年1~2月的增速尚有0.8%,1~5月累计增速已变为负0.1%。民间投资集中在制造业,短期影响需求,长期影响供给。
供给端的表现主要是就业不足和产能过剩。今年5月份,青年失业率攀高至20.8%,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处于闲置状态。数据表明,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4.3%的较低水平,与上一轮去产能之前的2015年大致相当。专家分析,当前产能过剩有两个特点:过剩部门并非需要淘汰的行业;产能过剩与高投资并存。由此都反映需求端和供给端疲弱的矛盾症状。
内生动力是系统动力,分为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直接动力来自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是其中的“重头戏”。投资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也叫引致需求。然而,在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个中缘由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未能跑赢GDP;二是居民预期偏弱,导致储蓄增速快于消费。这是直接的内生动力不强的症结所在。如何解开这个症结,成为摆在宏观经济部门和经济学家面前的最大难题。
根本的内生动力来自要素和创新。尽管我国的发展模式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要素,而在于利用要素的重点,亦即从劳动、土地和资本驱动的传统模式转向人力资本、技术、数据和企业家精神驱动的现代模式。这一转换意味着根本动力的变化,也将带来巨大的直接动力。例如,人力资本代表着从事技术劳动和管理劳动的高技能劳动者,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收入,进而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又如,大规模利用技术和数据将带来更多的有效投资。这就是系统动力的涵义,直接动力和根本动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转化。
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内生动力需要外生动力的配合和协同,才能得以持续和稳定。现在所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是指政策效力,也就是外生动力;合力就是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协同作用。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内生动力是第一性的,它比政策效力更难得更重要。外生动力、政策效力最终要有利于激发和优化内生动力。
增强内生动力需要多方努力,综合施策。笔者认为,当下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措施是:扩大就业,尤其是青年就业;增加收入,尤其是中等收入及以下群体的收入;提升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
可能产生就业增量,尤其是青年就业增量的三个领域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服务业。数字经济一方面自身处于发展较快的时期,需要具有数字技术专业能力的从业者;另一方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吸纳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平台经济的实践表明,它的带动就业能力很强。平台经济在规模化和专业化两个方面,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进而能够扩大就业。与可比国家相比,在考虑增加值占比的前提下,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偏低。这里涉及比较复杂的因素,如社会保障等。在深化改革的助力下,服务业就业有望得到增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在最终消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由此告诉我们,唯有增加居民的收入,并改善他们的预期,才能有效地增加消费。对于低收入群体,要加大增加转移性收入的力度;对于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要增加工资性收入。首先要保证就业的稳定,并适时推动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增加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和减税减费,这将有助于其增加经营性收入;对于投资资本市场的广大中小投资人,要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增加财产性收入。
民间投资的作用不仅在需求端,它对供给端的影响也十分深远。现今的民间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大量原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在制造业。稳定民间投资,并促进其平稳增长,将在需求和供给两端对稳就业、稳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研究员)